close
白蟻

防治不易乃 1.白蟻是潛行危害-負趨光性與內層取食;且白蟻的習性之一是逢機(不斷的)覓食-白蟻的族群會不斷尋找新的覓食地點,即使已經建立很多的食物來源,而且正在使用當中,仍不停的建立新的取食區-即白蟻取食區有很多處,只是我們眼睛無法透視-所以我們常以為只有看得到的地方有白蟻(以微波白蟻偵測器偵測白蟻,當白蟻剛好沒經過就無法偵測出白蟻)。此外發現有臺灣家白蟻時,整個族群常達2、30萬隻以上;其取食區(自然環境)可佔地0.57公頃,取食蟻道可長達100公尺。逢機覓食-無意中撞見的食物,隨機取食-無定點取食現象。 2.白蟻有候補生殖的機制-白蟻在群體發育為成熟的群體時(約築巢4~6年),會產生有翅生殖蟻(大水蟻)外(分飛、築巢、配對後,為創始蟻王、后);在發育期間或在群翔飛舞之前,如遇創始蟻后、王(大翅王族)死亡或受傷時,會有白蟻發育成為候補殖蟻(短翅王族-未群飛前的有翅生殖蟻所發育的候補殖蟻;發育期間的稚蟻所發育的候補殖蟻-無翅王族)。 •另外當原有蟻巢不存在、或與原有蟻巢分離時,亦會產生的候補殖蟻:一般由工蟻與稚蟻等(四十隻以上),形成一個亞棲群(如拆除後殘存的白蟻),即在有足夠的水份及木質纖維素(食物)來源,而另組成一新棲群(與原棲群分離),約只需六至八週的時間。

白蟻

3.殺蟲效果及殺蟲的速度與劑量成正比(接觸較高劑量的白蟻死亡較快)-白蟻防治藥劑通常無法跳脫的魔咒-如此造成藥效無法有效的轉移(到其他白蟻)和同一化(產生相同的殺滅效果-對白蟻群族)。 • 劑量多寡決定毒性:環藥的毒性(toxicity)高低因接觸環藥的時間、次數與數量而定,即微量的低毒環藥,如經常的長時間接觸,長久累積的劑量必定很高,就會造成中毒的現象。 •有些藥劑的緩效性與稀釋濃度有關:必需調整到對白蟻俱有緩效性的濃度;但灌注在物體後會產生不同的濃度,如此亦會有致死阻絕帶與有效傳播感染帶的差異;太多的致死阻絕帶(接觸、取食量較高的白蟻可能相對地死得較快)不利藥劑有效移轉藥效與藥效的同一化,因此對藥劑緩效性的特性(須要有效的轉移和同化)是一個負面的影響。 •芬普尼-特滅多常被白蟻防治公司等強調無忌避性-具特殊無忌避性配方之實驗證明及緩效性-有效傳播感染帶;但特滅多會由施用的地點向四方擴散,藥劑溶液會在施用地點形成遞減的濃度變化,即靠近特滅多直接施用的地點會形成高濃度的區域,即形成致死阻絕帶-即無緩效性。 •以前(藥廠萬安特時)使用稀釋倍數-Fipronil(1):水量(80)比例1:80倍;這段時間防治效果不是很好,即因80倍的特滅多藥劑溶液施用形成太多致死阻絕帶-即無緩效性。 •現在(藥廠拜耳後)使用稀釋倍數為Fipronil 1:110(水),反而防治效果顯著,乃特滅多藥劑溶液施用後形成較多的有效傳播感染帶-俱緩效性。 •在白蟻餌劑中的「代謝抑制劑」對台灣家白蟻也是具有緩效性且無忌避性,但代謝抑制劑未能消滅白蟻,「可能是因為其致死時間與劑量相關」,當藥劑的殺蟲效果及殺蟲的速度和劑量成正比時,其與「代謝抑制劑」可能相同。芬普尼在Fipronil(1):水量(110)稀釋比例(較低量)含263ppm的芬普尼稀釋液,在白蟻常接觸累積芬普尼藥劑(外出覓食之工蟻有充分足夠的時間,將芬普尼藥劑顆粒攜回巢中傳播到其他白蟻),就會造成致死。相對的芬普尼在較高濃度(Fipronil:水量比例-1:80倍-360ppm)產生太多的致死阻隔帶-不俱緩效性,外出覓食之工蟻無充分足夠的時間,將芬普尼藥劑顆粒攜回巢中傳播到其他白蟻。依芬普尼特滅多(現在的)使用方法就可以消滅白蟻嗎?答案是不一定,據蘇南耀博士的實驗顯示該藥劑在土壤中有效殺滅白蟻的範圍為5公尺,範圍外白蟻依然存活的現象。 •原因就是芬普尼 特滅多藥劑殺蟲效果及殺蟲的速度與劑量成正比。 •藥劑帶(鑽孔灌藥)防治白蟻亦因病媒防治人員的專業養成(素養)、病媒防治人員對白蟻生態習性、白蟻防治藥劑及特性了解、土壤與建築結構認知均影響白蟻防治防治的成敗。一如我們使用的:殺蟲劑、精油、樟腦油、白蟻油…等速效性的殺蟲劑殺白蟻,確實可以有效殺死被殺蟲劑觸及的白蟻-殺死了一堆的白蟻(但白蟻負趨光性的潛行建築物內層且族群龐大-殺死的白蟻只是冰山一角),未噴到的白蟻就無效,乃殺蟲效果及殺蟲的速度和劑量成正比,造成藥效無法有效的轉移(到其他白蟻)產生同一結果(致白蟻大都未殲滅,殘存的白蟻繁衍擴張的結果又恢復原有規模)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網路達人 的頭像
網路達人

關鍵字行銷研究所

網路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